您好,欢迎访问绿智网!请登录请注册 客服中心关于我们

政策|《智慧社区建设指南》(征求意见稿)

来源:搜狐网日期:2019-04-19点击:206453

为了进一步规范全省智慧社区建设标准,推动全省智慧社区建设,我厅起草了安徽省地方标准《智慧社区建设指南》(征求意见稿),现予全文公布,公开征求社会各方的意见和建议。征求意见时间自2019年4月16日至2019年5月15日止。提出意见可以通过以下方式:

一、通过信函方式将意见寄至:合肥市濉溪路99号安徽省民政厅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处(邮政编码:230041),并请在信封上注明“智慧社区建设指南反馈意见”字样。

二、通过电子邮件方式将意见发送至:328366208@qq.com。

附件:1.《智慧社区建设指南》(征求意见稿)

2.标准征求意见回执表

2019年4月16日

前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安徽省民政厅提出。

本标准归口单位:安徽省民政厅

本标准起草单位: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目 次

目录

智慧社区建设指南1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3.1智慧社区建设1

3.2 智慧社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1

4 智慧社区建设工作原则1

5 智慧社区建设内容2

5.1.1.光纤宽带网2

5.1.2无线局域网2

5.1.3.第三代移动通信(3G)网络2

5.1.4.广播电视网2

5.1.5.应用终端2

5.2社区生活服务2

5.3社区管理4

5.4.医疗卫生5

5.53.社区文化6

5.6.教育与体育7

5.7交通出行7

5.8小区管理智能化7

5.9家居生活智能化8

5.10社区室内外环境10

5.11智慧社区信息化体系结构与平台设计10

5.12保障体系11

5.13信息汇聚与管理11

5.14建设与运行模式11

智慧社区建设指南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智慧社区建设工作原则、智慧社区建设内容等。

本标准适用于安徽省智慧社区建设。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 3096

智能建筑设计标准 GB/T50314-2006

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 GB 50348-2004

居住区智能化系统配置与技术要求 CJ/T 174-2003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智慧社区建设

智慧社区建设是指在街道、镇、村等地理区域范围内,利用信息技术整合社区资源,为社区居民提供高效、便捷和智慧的服务,提升社区居民对智慧城市的体验度和感受度。

3.2 智慧社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智慧社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以智能化的城市建筑、市政和信息化资源等设施为基础,以通信网、物联网、互联网、云计算等技术为支撑,充分利用社区和城市公共基础数据,以及各类商业数据,为居民、企业、政府等用户提供智慧物业、智慧服务和智慧政务等信息化服务的信息化平台。

4 智慧社区建设工作原则

4.1需求导向,便民惠民智慧社区建设要以社区居民的需求为导向,突出为民、便民、惠民的基本要求,通过智慧化的社区管理与服务,打造安全、便捷、宜居的社区。

4.2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强政策引导,动员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扩大社会合作,探索建立政府支持、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智慧社区建设和运营模式。

4.3统筹规划,资源整合。要充分结合社区现有资源,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最大限度地降低社会成本,避免资源浪费。鼓励以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和基础数据库为依托,搭建市级或区级统一的智慧社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整合社区治理、小区管理、公共便民服务等专项应用,促进社区管理和服务向集约化方向发展。

5 智慧社区建设内容

5.1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化

5.1.1.光纤宽带网

社区宽带网络覆盖率达到 80%以上,宽带接入能力达到 50Mbps 及以上,为社区居民提供高速、安全、优质的宽带网络服务。

5.1.2无线局域网

社区无线网络覆盖率达到 95%以上,无线宽带接入带宽达到 5 兆以上。为市民提供便捷的上网服务。

5.1.3.第四代移动通信(4G)网络

社区实现4G网络深度覆盖,保障通信质量。

5.1.4.广播电视网

社区数字电视和 ITV 互动电视覆盖率达到 50%以上。有条件的社区应进行有线电视用户NGB网络改造,具备提供高清电视、高速数据接入和语音等三网融合业务的能力。

5.1.5.应用终端

可根据社区实际情况,通过互联网、IPTV、数字电视等多个渠道,借助电脑屏、手机屏、电视屏、社区屏等多种载体,面向不同群体发布和推送具有针对性的公共服务信息。

5.2社区生活服务

5.2.1.生活信息

汇聚社区周边生活信息,通过多种渠道,及时、准确地提供给社区居民。

(1)生活服务信息

发布社区便民生活信息,如家政服务、菜价等信息。

(2)社区商家信息

发布社区内及社区周边各类商家的基本信息、各类宣传促销等活动信息。

(3)社区活动信息

发布社区社团、居民自建团体所开展的各类活动信息,如书法协会、社区足球队、摄影小组活动等。

(4)社区电子地图

建立社区及社区周边的电子地图,标注政府办事服务机构、学校、文化、体育、卫生、宾馆、娱乐、购物、餐饮以及社区便民服务等场所的具体地理位置和相关信息。可扩展显示社区交通出行信息。

5.2.2.便民生活服务

(1)便民利民网点。便民利民网点覆盖率达到95%以上,各网点接入便民利民信息化模块,提供网上服务。

(2)家政服务。社区居民可通过统一门户网站实现保姆、护理、保 洁、家庭管理家政服务在线预约;家政服务咨询、投诉等业务服务和投诉接入统一便民服务热线。

(3)智能停车。在全社区范围内提供智能化的出入管理、停车引导、反向寻车等停车服务。

(4)餐饮服务。提供社区食堂、健康早餐、送餐等日常餐饮服务。食品安全得到保障,且有完善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

(5)预约与预订

社区周边商户和服务单位通过网络和电话等方式提供商品预订和服务预约,如家政服务预约、居民食堂或就餐点送餐预订、餐饮商家餐位预订等。

(6)便捷支付

可在社区选择银行卡受理尚未全面覆盖的领域开展小额便民支付,加快移动支付、手机钱包等新兴应用拓展,提高社区居民在便捷化电子支付方面的体验度和参与度。

5.2.3专门人群服务

(1)残疾人服务。残疾人信息登记率达到 100%,并实现动态管理和维护。为残疾人提供包括假肢、矫正仪器和无障碍设施服务,专门针对残疾人开展相应文体活动。

(2)退休人员服务。通过信息手段为社区退休人员提供社保资格认证、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的申请登记、公示核实、受理报销和养老金的审核发放等服务。为退休人员提供丰富的文化、体育活动、维修、购物和医疗等上门服务。

(3)流动人员服务。流动人口信息覆盖率达到 85%以上,并实现动态更新。为流动人口提供居民证明办理和基本公共服务宣传。

5.3社区管理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创新社区管理模式,加强居(村)委会信息管理,推进社区精细化管理,提高社区管理效率和效益。

5.3.1社区公共信息发布

社区及时发布各类政府通知、公告,让社区居民了解各类公共信息,应享尽享各类政策。

5.3.2社区事务办理

充分发挥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作为政府服务窗口和社区管理载体的作用,提升方便社区居民办事方面的功能,完善社区事务办理流程,拓展网上办事服务事项范围,提供社区事务在线咨询、在线办理、办事进度查询、主动提醒等服务,推进服务模式转变,提升社区事务受理的便捷性和透明度。

5.3.3实有人口、房屋、单位管理

准确采集并应用实有人口、房屋、单位的数据,为社区各项工作提供数据基础支撑和决策辅助,提升实有人口、房屋和单位信息的动态化、精细化管理水平。

5.3.4劳动就业服务

整理、录入、分析社区居民就业失业情况,分发就业信息,办理职业介绍许可等;成立社区劳动就业服务组织,为社区居民提供 2 次/年的专项就业咨询、指导和推荐服务;每年举办就业招聘会不少于3次。

5.3.5党务服务。

党建工作延伸到社区,党员和党组织信息实现在线更新、管理和维护。在智能服务终端应用上开辟党建服务栏目,党建活动通过信息化手段记录成电子档案。

5.3.5综合执法

以网格化管理为主要思路,实现对社区医疗卫生、市场监管、文化市场管理、国土资源管理等各类事件的信息采集上报、任务 派遣、处置反馈、考核评价,实现社区管辖范围内的综合执法,确保社区秩序稳定。社区执法涉及市场监管、文化市场管理、 国土资源管理的综合执法。

5.3.6治安管控

5.3.6.1社区警务-治安防控

以网格化管理为主要思路,引入视频监控和智能分析技术,实现社区管辖范围内的小区、人员密集繁华街区、大型公共场所、繁华商业场所、集贸 市场、公寓写字楼、旧货市场、文化娱乐场所、公园景区、地下空间场所等 重点部位信息的综合管理和现场的实时监控,创新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严密防范和惩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

5.3.6.2社区警务-警民互动

构建警民良性互动平台,公安部门利用各种信息传播途径及时向社区居 民发布治安防范预警信息,结合居民和社区工作者对社情动态的采集、发布。补充公安社会动态信息来源,丰富公安情报线索,为案件侦破提供更多有价 值线索。

5.3.6.3调解矫正-重点人群管控

以网格化管理为主要思路,实现对刑教释满人、社区服刑人、吸毒重点 人、精神病人、犯罪青少年和其他重点人等各类重点人群信息的全掌握和行 动的全监控。

5.3.6.4调解矫正-矛盾调解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在调解过程中记录、实时上报事件信息,整合各方 资源,实现矛盾纠纷登记、分类受理、调解处理、回复归档的逐级流程管理, 辅助社区调解员快速有效的化解社区矛盾纠纷。

5.4.医疗卫生

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社区建设集诊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为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为社区居民提供优质的、科学的医疗保健和公共卫生服务。

(1)家庭保健医疗服务

结合家庭医生制度,创新社区居民就医模式,为家庭医生提供随访、诊疗服务的信息化支撑,如家庭医生可利用视频进行问诊,可实时记录、查阅随访内容等。

(2)预约挂号

提供社区周边医院网上预约挂号服务,建立完善的预约挂号服务流程,实现实时查看联网医院挂号就诊情况。

(3)电子健康档案

为社区居民建立涵盖个人基本信息和主要卫生服务记录的电子健康档案。

(4)远程医疗

提供远程医疗服务,实现远程医疗会诊、远程健康监护等,构建社区远程医疗服务模式。

5.53.社区文化

充分发挥社区文化中心的公益文化服务功能,主动向社区居民推送书报阅读、影视放映、娱乐健身、展览展示等各类服务信息和内容,丰富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

(1)文化资源共享

利用信息化手段,多渠道发布社区图书馆共享资源、社区学校培训、讲座、书报、科普教育等学习资料和视频课件,实现社区居民居家共享。

(2)预约预订

实现文化讲座、活动、场馆网上预订预约等。

8.3.4.关爱救助

通过加强关爱救助信息管理,助力社区帮扶救助和养老助老工作的开展。

(1)帮扶救助

建立和完善特殊群体帮扶救助管理与服务信息系统,避免遗漏或重复帮扶,为特殊群体提供及时、周到的服务。

(2)居家养老

通过智能终端为居家老人提供远程看护、紧急支援、信息查询、远程医疗、社区服务、家政上门、电器维修等服务项目。

(3)志愿者管理

借助信息化手段,对志愿者的信息、活动、团队进行全面管理,详细记录志愿者的所有档案信息和活动,建立一个较完整的志愿者管理系统,便于管理服务志愿者和相关的团队活动,促进人力、财力、物力更好的分配利用和协调调度。

5.6.教育与体育

关注社区学生教育和居民体质,营造社区和谐教育、健康环境。

(1)“家校互动”应用

加强辖区学校和学生家庭的信息互通,将校内信息及时定向送达学生和家长。

(2)居民体质健康监测

为社区居民提供身体素质监测服务,分析体质健康情况,指导居民正确健身、运动,增强居民体质。

5.7交通出行

实现社区交通立体化、可视化管理,为社区居民提供全方位、高品质的公共交通出行服务,创建有序、便利的出行环境。

(1)公交出行引导

实现在社区公交车站上及时准确滚动播报公交车辆的运行信息。居民可通过手机、电脑、电视等多个渠道实时查询社区周边公交车的实时信息,也可通过实时出行信息推送功能,及时快速获得交通出行相关信息。

(2)停车诱导

提供社区道路信息及停车场(库)的具体位置、车位状态实时数据等,做到停车有效诱导,提高社区停车效率。

5.8小区管理智能化

通过运用多种技术手段,打造安全、舒适、高效的智能化小区。各社区应引导鼓励房地产开发商在新建小区开展智能小区建设,引导鼓励物业服务企业在有条件的已建居民小区开展智能小区建设。

5.8.1安全防范

做好居住区周界、重点部位和住户室内的安全防范,由居住区物业管理中心进行统一管理,并与社区综合管理应急联动中心进行对接,提高居住区整体安全防范水平。

(1)访客对讲

居民住户可与来访客人进行音视频对讲,直观地了解访客情况。

(2)周界防越报警

可对封闭式管理的居住区周界实施全面防范,具备与闭路电视监控、周界照明等联动功能,并对接社区综合管理应急联动中心。

(2)闭路电视监控

可根据居住区安全防范管理的需要,对居住区的主要出入口、通道及公建重要部位进行监控,全面记录实时情况。

(3)电子巡更

保安巡更人员按设定路线进行值班巡查,及时发现安全情况,及时响应处理。

5.8.2管理与监控

规范物业管理,提高居住区智能化监控水平,实现居住区规范、高效的管理。

(1)物业运营管理

全方位管理小区的各类物业服务,实现物业运营管理信息化、规范化。

(2)公共设备监控

对小区公共设备进行监控管理,实现全面的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控制。公共设施监控信息可与相关部门或专业维修部门联网。

(3)小区门禁管理

小区门禁管理做到信息传输可靠、控制操作灵活,满足小区安全管理的需要。

(4)车辆出入与停车

对车辆进出、停放时间、车位状态和收费等进行智能化管理,并与社区停车诱导应用相联动。

(5)公共广播

公共广播除平时可播放背景音乐外,当发生紧急情况时,可及时通知居民避险。

5.9家居生活智能化

以住宅为平台,利用先进技术,实现家居生活设备设施和家庭生活环境的智能化管理和监控,使居家生活更加舒适、安全、低碳。社区应引导鼓励房地产开发商及相关企业在有条件的新建小区和已建小区开展智能家居建设,引导鼓励社区居民开展智能家居应用。

5.9.1.家庭设备监控

实现对家庭生活设备设施的智能自动调控,提升居家生活的舒适度。

(1)家用电器监控与调节

可对空调、洗衣机、电饭锅、音响、电视等家用电器进行远程智能监控与调节。

(2)照明设备监控与调节

可根据自然光线、居民个性化照明需求,对室内照明设备进行监控与调节。

(3)窗帘控制

可通过对室内环境状况的感应自动调节窗帘的开合,调节室内光线强度等。

(4)远程抄表

实现居民住户水、电、燃气等表具的电子自动抄表,表具自动计量的数据远程传至相应的公共事业管理部门。

5.9.2家庭安全防范

利用各种探测手段,对居家环境进行监控,保障人身和家庭财产安全,提升居家生活安全感。

(1)烟雾与气体泄漏报警

可通过对室内烟雾、气体的监测,探测感应室内环境变化,发生危险情况时及时报警。

(2)防盗报警

可远程视频监控家庭内部情况,通过对室内探测是否有非法入侵,实现防盗报警。

(3)家庭视频监控

可通过对家庭室内全天或定时的视频监控,满足家庭安全防范的个性化需求。

(4)紧急求救

可做到对家庭紧急求救信号及时响应和救助。

5.10社区室内外环境

社区环境主要涉及社区热环境、光环境、声环境、空气质量、社区绿化等,应满足《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JGJ/T229、《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 及其他现行国家相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5.10.1 热环境

通过在典型室外区域和典型房间内设置监测点,结合社区居民定期调研的反馈情况,对社区室内外热环境进行动态监控,并采用先进的智慧化的方法和手段,优化室内外热环境,有效降低小区内的热岛强度,提高居民的热舒适度和降低建筑能耗。

5.10.2 光环境

采用先进的、智慧化的方法和手段,尽量消除社区内幕墙、夜景等污染源,有效控制可见光亮度、减弱眩光,为社区创造宜居舒适的光环境。

5.10.3 声环境

居住建筑室内围护结构应采取有效的隔声、减噪措施,卧室、起居室的允许噪声级在关窗状态下白天不大于45 dB(A 声级),夜间不大于35 dB(A 声级)。楼板和分户墙的空气声计权隔声量不小于45dB,楼板的计权标准化撞击声声压级不大于70dB。外窗和户门的空气声计权隔声量不小于30dB。社区住区环境及场地环境噪声应符合《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 3096 的规定。

5.10.3 空气质量

通过在典型室外区域和 典型房间内设置监测点,有效地对室内外空气质量进行动态监控,并通过智 能终端、社区公示、网络发布等方式使居民随时随地了解到环境空气质量,推动公众更加积极地参与环境监督。

5.10.4 社区绿化

社区绿地率不应小于30%,人均绿地率不低于1平方米;合理确定植林地比例,优先栽植固碳能力强的植物,增加绿地碳汇等,提高社区绿化率。利用智慧化的手段进行社区绿化空间开发、监测、实现动态管理,提升社区绿化水平。

5.11智慧社区信息化体系结构与平台设计

智慧社区信息化通过构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提供智慧社区服务能力为重点。智慧社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是以社区居民需求为导向、推动市场及政府资源有效整合的开放平台,该平台不仅能够支持智慧社区内管理和服务信息、社区外政务和商业信息的接入,而且支持商业服务应用软件的快速部署和运行、支持外部系统针对社区用户的统一接入,同时支持对部署在平台上的系统、外部接入系统和各类运行数据的安全使用和运行维护管理能力。智慧社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可为社区治理和服务提供标准化的接口,并集智慧物业、智慧服务和智慧政务等多平台为一体。

5.12保障体系

5.12.1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建立信息安全保障机制,落实信息安全管理技术措施,具备与智慧社区信息化应用水平相适应的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5.12.2服务保障体系

建立健全智慧社区服务体系,完善各类服务流程、规范,为社区居民提供优质的智慧社区服务。

5.13信息汇聚与管理

可对社区各类信息进行汇聚和统一管理,满足不同渠道对信息发布的需求。

5.14建设与运行模式

充分发挥社会各方的积极性,引入市场机制,整合各方资源,创新智慧社区建设和运行模式,建立监督评估机制,提升智慧社区建设和运行水平。

(来源:安徽省民政厅)


上一条:一个从无到有,年入6亿的旅 下一条:暂无

推荐内容

 

微信扫一扫
在线客服

客服小张

客服小高

客服小陈

热线电话
020-87562291 020-87597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