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园区:迈向智慧城市的下一步
来源:千家网日期:2019-09-26点击:185943
作者 | Jason Reasor · Director of Strategy & Technology for Enterprise Systems, CommScope
说到愿景,1880年6月3日,亚历山大·格拉汉姆·贝尔(Alexander Graham Bell)和助手查尔斯·萨姆纳·天特(Charles Sumner Tainter)使用贝尔新开发的光电话(Photophone)实现了全球首次无线电话通话。光电话的工作原理正如其名,即利用散射光束来传输声音。
首次信号传输距离大约只有210米,随后即消失了,但它证明了光波具备数据传输的能力。90年后,经过数十次不断的小突破,贝尔的愿景已成为现实——全球首条商用光纤电缆面世。
这说明了什么呢?其实真正的伟大创想很少有能一步到位付诸现实。在现实中,创想的实现是一个过程,需要一步步循序渐进发展前行。智慧城市愿景也不例外。
智慧城市概念寻求实践基地
最早描述清晰的智慧城市愿景可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Nicholas Negroponte)在Architecture Machine Group所做的工作。此后三十年间,尼葛洛庞帝的观点仍然停留在概念层面。随后"智能楼宇"出现,其具有自主性、自觉性和智能性,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推动了实用型智慧城市设计的发展。
如今,随着各类应用程序开发成型并通过测试,我们对有望达到的程度以及实现这些目标需做出的努力也有了更好的了解。可以肯定的是,挑战并不在于应用程序的设计,而在于运行应用程序所需ITC基础设施的开发。也许是时候退一步自问:在最初的愿景和最终的实现之间,是否有一个中间步骤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所需的基础架构。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互联园区”。

互联园区成为智慧城市的试验场
互联园区不仅仅包括高校园区,还包括医疗和科技园区、以及企业园区和机场,这些都属于微型智慧城市。谷歌和苹果等公司的智能园区除了高度互联的办公空间,还包括儿童保育、体育和娱乐设施、自助餐厅、医疗设施和智能交通系统。
相对复杂度较低的例子包括医疗园区,其通常以医院为中心,周围有各科门诊设施和医生办公室;或科技园区,其中多家公司会各自办公,同时也会开展项目合作。
无论规模或范围大小,所有互联(或智能)园区的大多数网络基础设施元素都与智慧城市相同,即各楼宇内和楼宇间无缝集成的光纤和高速无线网络,两者的结合就构成了园区的中枢神经系统,具体如下:
铜缆和光纤接入网络,其可支持不同物联网网络和互联设备
外部光纤设备和数据中心之间稳健且留有冗余的互联
灵活的数据基础架构,包括与基于云端或虚拟化本地计算和存储资产的安全连接
基础架构智能,其可自动化监视并管理整个物理层
这些组件的设计和集成度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相关员工的交流、协作和创新能力。更重要的是,我们应将智能园区环境视为从智能楼宇向智慧城市发展过程中绝好的中间步骤。
深耕互联园区基础设施
康普提供可满足互联园区未来需求的基础设施,是这一领域的先进企业。康普开发了一种交互式连接地图,能够很好地解释各类基础架构系统及其连接方式。由此启程,您将能够探索如何打造智能的园区,最终构建智慧城市。